博客年龄:18年6个月
访问:?
文章:2029篇

公益行动派

2015-03-30 12:45 阅读(?)评论(0)

董是演讲稿。以下内容依据录音整理。
        昨天晚上我突然想到这个人,他叫Simon Sinec ,一个在TED talk 里面出现过的人,这是我两个月前看过的视频。他讲到苹果公司和一般的公司有什么区别?苹果公司能把它的广告做那么好,能把它的产品都销售出去,因为它做的广告主要卖的是它的信念,把产品卖给有相同理念的人。他们相信科技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他们相信科技能使人们的生活产生质的变化,所以他们在卖理念的同时顺道把iphone给卖出去了。
       今天我和我爸爸都是在分享关于公益地故事,怎么样才能把我们的故事最有效地传递出去?我想我也先要把我的理念卖给所有的人。
       大家都知道,在坐的很多小孩将来也会出国读书,也会面临申请的问题,做公益的经历在简历上是好看的。但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功利的元素来看公益,为公众的利益做点事情,我想大家都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相不相信会有无私的,不带个人利益地去帮助他人?如果这个回答是肯定的话,那首先做公益是不违反自已原则的事,(不违反原则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去做?)大家都可以去考虑下。
       我最近在读经济的书,因为要考 AP,经济里面有个概念叫机会成本,就是你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其它的事情,也放弃了可能给你带来的好处。我们知道公益是会花大家很多时间的,为什么公益值得我们花时间,值得小孩子的时间去体验和经历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是最重要的,公益是非常愉快非常开心的事。每次要离开(支教学校)的时候我都依依不舍,每次第二年我都迫不及待,我非常想去做这件事情。如果一件事情很有趣,大家都可能考虑去尝试。
       第二点,公益会给你自己带来怎样的变化,你能从公益中得到什么样的成长?
       第三点,大家觉得最关心的一点,公益本来的目的,你能给有需要的人带来些什么?
       回到第一点开始讲起,关于开心。我不知道大家相不相信欢乐是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播的。请大家盯着屏幕看,我昨天幻想大家看到这张图片会露出微笑,我看到还是有几个人笑了。看到这些小孩子这样子的笑容,大家心里都会暖暖的;你看到这样的笑容,你也会露出这样的笑容;然后笑容不断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开心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这个小朋友,名字我已经忘了,好像姓孙,这是他家,我们去做家访。给他买了个礼物,在村口的小卖部里买了一个悠悠球,10块钱,钢的,和城里200块的最高级的一模一样,不过这个也许师傅没做好,扔下去的时候永远是歪的。给他,就笑成这样,开心的。我们平时也看得见很多城里的小孩,家里条件挺好的,他们买得起200块的悠悠球,但还会经常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我不是说城里的小孩和乡村的小孩有不一样的价格标签,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从小不是一个喜欢汽车的男孩。幼儿园时,小朋友同学家里有许多汽车模型,上小学时,不少同学能指着街上的车能说出什么牌子什么型号,我不懂汽车,但我敢说我这辈子坐过的最好的车就是这辆。这就是去刚刚家访同学家里回来的路上,去的时候是在食堂大叔家采访完,然后去那个同学家。大叔有台面包车,平时给学校买菜,这台车载着我们就去了。回来时路也很长,大概有两三公里。我尿急,很难受,本来这旁边也都是田野,都种着蔬菜什么的,我想施点肥也挺好的,可问题是那些小朋友一定要跟着我回学校,一路上走的全是小朋友,那我就没法了,不能轻举妄动啊!这时听到“哔哔”一声,一个7年级小孩开着这辆车来了,“上车吧,老师”,我说好。上车后,三个人,暖风扑面。大家可能常在电影里看过在田野里坐着三轮或拖拉机,迎着春风的那种感觉,可你们有没有自己体验过呢?这就是我们开过的路,阳光灿烂,一点雾霾都没有,跟城市完全不一样。这个故事是说你能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欢乐,体验到很多城市里体验不到的经历。
       下面再给大家讲个笑话,这个小朋友叫徐瑞山。有一天我去他们班级里给他们拍照,小孩儿喜欢相机,喜欢拍照,因为平时没有。一看到相机,全都拥过来围着我。那时是夏天,我穿着短裤,大家可以看一下(挽起裤腿),我是一个体毛比较旺盛的人,小女孩们都说:“董是哥哥,你把腿毛剃了吧!真长啊!“ 但是这小孩一听不干了,哗冲过来,杀入重围,喊道:”不能剃腿毛啊!剃了腿毛,你就不是飞毛腿了!“我觉得从任何幽默的范畴来看,这都是一个顶级笑话,而讲出来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这给了我不小启发,对这些农村的小朋友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
       第二点,我自己在公益中得到成长。这是去年我们去的学校。这是住的地方。学校宿舍大家可以看到,床上都是铁栏杆,上面什么都没有。每个人都背了一个保暖睡袋,也不是特别厚,就在上面睡,这跟平时大家在家睡的这么厚的席梦思肯定是不一样的。有些志愿者受不了,就到小店去租几床棉被,铺在下面当床垫用。我继承了我爸的性格,比较喜欢挑战自己,我就直接睡硬板床。
        每天早餐由学校提供,一个馒头,一杯牛奶,其它就什么都没有了。早上吃馒头,中午吃面,晚上吃面,基本上看不到肉,变化就是宽面条,细面条,有时候有粉丝。吃了十几天,大家一开始觉得还挺好吃的,兰州拉面么,比城里的正宗多了,还挺开心的,到中间大家都受不了了,看见面都要吐了。但最后要走了,却又想念这些面条,有些小女孩平时胃口小,到后来胃口也变大了,吃完一碗还会再去要一碗。
        我现在在美国读高中,每天三餐,早上各种西餐水果,午餐晚餐也都是,我爸妈认为我刚去的时候可能会不适应,因为我在家里算是一个比较挑食的人,胃口也不怎么好,但我支教回来总是跟妈妈说在那里吃得很好,每天午饭吃两碗面。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和那里的小孩子一样,每天就能很开心地享受这几碗面。
        第二个收获是我在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这辈子最好的朋友。这就要回到一开始讲到的simon sinec的演讲,他讲到为什么当时马丁路德金 "I have a dream” 的演讲现场华盛顿广场有25万人,当时没有网络,没有很多电视,也没有宣传,为什么25万人会同时到达那里去听演讲?他说人们去那里不是为了听演讲,而是为了自己的信念,他们认为有必要出现那个场合里,出现在那个历史环境里,为历史的推动出一点小的助力。
       其实公益也是一样的,这不像在课堂里遇到的同学实际上是被随机分到一起的,你有可能能交到很好的朋友,但你们同时出现在这个教室里,出现在这个学校里是随机的,你们的目的是得到好的教育。而你在做公益时遇到的朋友是你们都有相同的理念,都是为了乡村小朋友的福祉,为了帮助他们而同时出现的。当你遇到一群跟你信念完全一样的人时,你们会擦出和在学校里不一样的火花,你会和他们相处得更好。大家可以看一下后面的红砖墙是去年去的小学,拍的照片还挺文艺范的,我在平和学校上的初中,这一点不比平和学校的外墙差。
        最后一点收获,对我的影响是,这些乡村的小孩能激励我去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能驱使我做更好的自己。
        这张照片是前年在青海时大概早上6点半的时候拍的。早饭之前所有学生蹲在操场上看书,第一天我们早上起来看到这情景都惊呆了!心想:“不是吧,这老师太坏了!6点半就读书,还蹲在那里读书!” 所以我就去问校长:这是你要求他们在操场早读吗?校长说不是不是,他们是自愿的。你们可以想象吗?这只是一景,我们没办法把整个操场收入镜头,也不是操场啦,就是一大片空白的水泥地,全是这样背书念书的学生;教学楼后面的草坪上也全是这样蹲在墙角看书的学生。我平时的学习习惯,晚上晚自习了,打开电脑,先看一个小时的电影,上几小时的网看视频。我总觉得这是好的事儿,我喜欢电影,我也喜欢收集外界知识,......打开电脑看一到二小时的电影,他们可能无法在网络上,在各种资源上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去扩展去探索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只能在小镇上这样默默地读书。我觉得我还太年轻,无法给这样的一个现状带来一个结果,但这是值得大家心里想一想的社会现实吧。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能给我们所帮助的人带来什么?首先是物质上的,这个小孩叫刘永,他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爸爸在内蒙古打工,在西北这边有很多男壮丁都在内蒙古做苦活,在外地打工每月都能给家里寄来一定的开销。他爸爸和妈妈有分歧,妈妈之前卷了钱跑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及两个姐姐。两个姐姐都很争气,从在我教的9年制学校毕业后在武威市里上了高中,一个是学画画,一个上普通高中。奶奶,怎么看也有七八十岁了吧,每天还在农田里干活,因为爸爸从内蒙古寄来的钱虽然不少,但奶奶有病,生活还是有压力的。当我们去做家访,推开门时,屋里全是暗的,肉眼你得先适应一下。依稀看见奶奶坐在炕上,也不开灯,家里只有一个小灯泡,为了省电省钱就不开。当我和另一个志愿者坐下的时候,奶奶起来从冰箱里拿出了唯一的一盘食物给我们吃,还给我们泡茶,放了糖。这茶非常甜,甜到心坎里的甜,我们只喝了茶,没吃食物,因为他们的冰箱里除了这盘食物空空如也了。比较巧合的是我们去年去支教的时候,正好拿到一批太阳能灯,他们家里只有一个灯泡,所以给他们特别合适。所以我们就教这个孩子怎么使用,每天上学前把太阳能板放在家的前院里,晒几个小时,回来接上就可以有照明了。奶奶普通话也不太会说,操着一口方言跟我说了半天的谢谢。我紧紧握着奶奶的手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物质上的帮助,我们还做了刚刚我爸爸提到过的众筹桌椅,210套桌椅在2天的时间里全部筹齐了。这里的一部分家长当时也支持了,在这里谢谢你们。
        除了物质,我们还能给乡村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或者老师带来什么?除非你有志于农村教育,在那里待上几年时间,不然很难在短时间里,从知识的渠道里给小孩儿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我去支教是两个礼拜,学校对学生开放的支教活动最多一个月,每个班总共只上了四堂课。怎么可能在这四堂课里彻底改变他们?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能带给他们一些东西。我们从大城市里来,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眼界。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有个很好的朋友志愿者,他没有选择上英语,没有选择上趣味数学,和演讲辩论这些比较有实际意义的课程。他去学校教的是音乐。每天上课把电脑在那里一摆,就给学生放各种音乐,摇滚,嘻哈,电子,我觉得他作了一些很好的选择,他给学生们放了爵士。大家可以想象学生们接触电脑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他们能够有收音机,能收到好的台,无非能听到的也就是英语的乡村歌曲,英语的摇滚,他们有机会听到爵士乐吗?也许很多孩子一生都很少有机会听到爵士乐。当我的志愿者朋友上完课,他做了一次投票,问同学们这么些天来听了各种类型音乐,你们最喜欢什么?学生们说我们最喜欢爵士乐。可能大家很难理解,我是在学校爵士乐团里打爵士鼓的,我喜欢爵士鼓,我很希望我能理解爵士音乐,但即使是我爵士乐也听得一头雾水,我只知道打爵士鼓很带劲,我自己能很投入,但我实际上并没有办法去理解这种音乐。所以朋友就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他们就说轻松啊!感觉没有压力呀!如果平时写作业时能听这样的音乐,就能很开心地把作业写完。想想吧,这不正是爵士乐的初衷嘛。当年美国的黑人发明爵士乐就是想在社会的不公中找到一片安宁,可以让自己放松。这群小孩在这样的乡村中却找到了爵士乐的真谛!所以我觉得我们能给小孩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文化上的差异,还有文化上的冲突,让他们见识一些他们从来都没有机会见识到到东西,哪怕只是一次的经历,但也许就是一次永远改变了他。同样,这些孩子也改变影响着我们。
         我三点讲完了,但最后想补充一点,就是你会发现,当你做完第一次公益后,还能有推动你继续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动力,那就是你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想要去解决问题。比如去年,我们做了桌椅的众筹项目,但本来想的是在学校厕所外面建一个洗手台。学校的厕所,就是大家知道的那种茅坑,出来就是操场,没有一个洗手的地方。学校教学楼旁边有一口井,每天定时吐出一定量的水出来到一个池子里。一整天,所有人就用这么一池水,没有流动的水,洗手洗脸。有些孩子小,偷懒嫌麻烦,上完厕所出来,直接就去吃饭了。我们当时想建一个流动水池,但我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大的能力去做,我们怕筹不到足够的钱反而什么也做不成,所以我们选择暂时悬置,先去众筹课桌椅,筹到一套是一套,但这件事(洗手台)留在了我们心里,我们还惦记着。如果今年我还有机会去到那所学校的话,我一定会发起这个项目,到时也希望在坐的各位能支持。
       另外一个问题就比较痛心了,是去年我们临走那天遇到的。那天跟所有学生拍照合影拥抱说再见,很多学生都流泪了。在下午接近放学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跑过来,拉拉我的裤脚说董老师,你知道吗?我们班主任他打人,这么粗的棍子敲她,掳开胳膊青青紫紫一大堆。我跟我的志愿者们讲后,大家热血沸腾,说二十一世纪了,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把校园暴力问题给解决了。我想了想,把他们摁住了,“先别动!” 为什么呢?仔细思考下,一个班主任拿棍子敲孩子,在西北的农村可能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在所有的学校里都有一个那么凶狠的老师,来维持纪律。如果我们去闹大了,一,可能跟学校关系闹僵,明年就无法来这里帮助孩子们了;二,就凭我们十来个人可能真的无法撼动中国几千年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所以我们还是以明年再来这里帮助孩子们为首要。这些问题大家听了应该也不舒服,但这些都是现状。很多人也只是为此叹息,还能做什么呢?我想每个有心的人可以背上背包,拎上睡袋,找个机会,也去乡下,亲身去为他们做些什么。最开始我讲到了,如果原则上对了,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这对社会有正的影响,而不会有任何负的影响。我去年拍公益短片时,一个记者说我是一个不安分的行动派。行动是大于空谈的,你在网上转发一万次,也得有人实打实地站出来行动吧,把精神安慰送到小孩们那里去。我希望在坐的年轻人,有时间的话,腾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们。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修改于 2015-03-30 13:59    阅读(?)评论(0)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travel/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